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進入溫州多個小區,業主錄入人臉和相關信息后,就能“刷臉”進出小區。這項技術給大家帶來方便的同時,也引發不小的擔憂,如果你的“面子”連同身份證、電話號碼、住址、車輛信息等“里子”綁定在一起交付他人后,隱私如何保障?
錄入方式和所需信息各有不同
近日,筆者來到市區某小區,是已建成的智慧安防小區之一。該小區有近1400戶,按平均一家三口計算,目前有4000余人居住,然而錄入人臉信息的人數才剛剛過百。
該小區錄入人臉信息時,除了要拍攝一張人臉照片,還需要身份證。錄入平臺會讀取身份證上的所有信息,與業主的小區居住位置信息和車輛信息進行綁定。
錄入完畢之后,與識別設備隔著2米左右的距離,業主就能夠被識別出來,小區大門也會自動開啟,整個過程非常便捷。
隨后,筆者來到老城區的另一小區,該小區的業主人臉等信息需要錄入指定的APP中。市民張先生說,他先自拍了一張照片發到某APP中,然后填寫小區名字、個人姓名與聯系方式。填寫完,等待物業方面確認后,完成整個信息錄入過程。之后,通過小區大門口時,經設備一照,就能順利進門。
確實便捷,也擔心隱私安全
在隨機采訪中,小區居民對人臉識別門禁有不同的意見。一部分人認為可以提高通行速度,更加便捷;另一部分人認為,人臉識別門禁和門禁卡并沒有太大的不同,并且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,外來人員登記后還是可以進出小區。然而,小區居民普遍擔心的是人臉等信息錄入之后,信息數據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嗎?
一般來說,系統開發者在進行系統研發時,可以設定權限,而投放主體可以決定管理者的權限。如果數據存儲在小區的局域網中,投放主體應和物業簽訂保密協議;如果數據存儲在云端,投放主體應和系統開發者簽訂保密協議,如果產生數據泄露,相關方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,目前尚未有投放主體和物業公司簽訂相關的保密協議。
對人臉等信息的保護是個空白
對于人臉信息等安全問題,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,目前小區服務器的信息安全并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去保障,而且現在對存儲的信息內容、對信息的安全管理、對應有的防護能力,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?!皞€別小區甚至有可能沒有專人保管服務器,存在被人把所有信息拷走的可能?!?/p>
溫州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,如果是傳統的業主登記資料信息,規范的物業公司有嚴格的客戶財產保密管理制度。除了能夠提供相應證明的相關部門,業主信息不會提供給任何第三方。
不過,隨著小區對人臉、瞳孔、指紋等“新型”信息進行采錄,物業公司卻沒有很好的能力來保障這些信息的安全?!靶畔⒒到y的存儲應該要加密處理,但大部分物業公司并沒有在信息化這塊有很高的投入,他們也并沒有這樣的技術去提升信息安全的防護能力?!痹撓嚓P負責人說。
小區物業對人臉、指紋等業主信息的保護確實是個空白和缺失,不少物業公司也認識到這個問題,在進行探索。
業內人士介紹,人臉信息不存在信息安全的問題,監控無處不在,如果要得到一個人的人臉照片其實非常簡單,關鍵是你這張臉和哪些個人信息進行了關聯。
人臉信息在沒有跟其他信息做關聯的情況下,本身并不會帶來太多危害,但是假如同時能獲取這個人的身份證、電話、住址、家庭成員關系、具體消費出行信息以及行為蹤跡,那么就要留心。不法分子很可能會通過掌握的個人信息實施詐騙。
此外,如果金融機構或者提供服務的運營商沒有對風險進行很好的把控,那么也會給已掌握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?!袄碚撋?,存在把我們卡里的錢轉走的可能。”
近期,“網上公開兜售17萬條人臉數據”“人臉數據網上被售,5千多張人臉信息只賣10元”等新聞報道引發關注。
報道中,杭州某網絡工程師表示,目前有科技公司會收集人臉信息訓練人工智能,以提高機器的準確度,但尚未聽說有利用人臉信息直接犯罪的案例。他表示,“若收集到某個人足夠詳細的肖像和人臉數據,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實時換臉,搭配其他一些音頻仿真技術及個人隱私信息的話,用來視頻聊天詐騙可能就具有很強的迷惑性?!?通訊員夏忠信)
文章來源:浙江工人日報